佛经中放生的意义,放生是什么意思?

之前一向有缘主咨询放生的意义,今天暹罗缘暹罗缘就来说一下关于“放生”这个话题了!“放生”典出于大乘佛经,盛行于世界各地。放生的活动是根据众生相等的慈善精力以及轮回存亡的因果观念。所谓“吃它半斤,还它八两”;假如可以既戒杀又放生,当然积德行善倍增,此等感应灵验的案例。史不绝书。  

 在《杂宝藏经》卷四记载:有一位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数将终,要沙弥回来俗家,七天之后再来,但没有阐明原因。他在回家的路上,看到一处池塘缺口,池水灌入池边的蚁巢,众蚁紧张夺路逃生。可是蚂蚁逃生的速度哪里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!眼看很多蚂蚁行将淹死,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,把池塘缺口堵住,救活了全部的蚂蚁。过了七天,沙弥在俗家玩得无聊,又回到他师父跟前。师父一见,觉得惊奇,问他这几天之中终究发生了什么事,沙弥认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,十分惊骇,答说什么也没做。师父是罗汉,立即用天眼调查,得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功德,那便是救起被淹的蚂蚁。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,得以龟龄终老。   

 

放生的根据,最为佛教徒所了解的,有两部经。一是《梵网菩萨戒经》,其间说到:“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,全部男人是我父,全部女性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。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爸爸妈妈,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爸爸妈妈亦杀我故身。全部地水,是我先身,全部火风,是我本体,故常行放生,生生受生。若世人见杀畜牲时,应便利救助解其磨难,常教化讲说菩萨戒,救度众生。”另一部《金光亮经》卷四〈流水长者子品〉,也说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:其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,有一天他通过一个很大的池沼,时逢天旱,而且有人为了捕鱼,把上游山崖处的水源阻塞,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。长者子目睹上万巨细鱼类接近逝世边际,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,所以为了救活鱼群,不得已向其时国王恳求派二十只大象,用皮郛盛水运到池中,直到池水满意,而且饲以食料,刚才救活这些鱼群。 

  

《梵网戒经》是放生的理论根据,《金光亮经》则是开设放生池的根据,其他大乘经如《六度集经》卷三,有赎鳖的放生记载,而别的玄奘三藏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九,也讲到雁塔的故事。如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,住著若干小乘比丘,他们原本不由三种净肉;所谓三种净肉,是指不见为己杀、不闻为己杀、不疑为己杀的肉类。有一天,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,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,他就向雁群祷告说:“今天有僧缺供,大菩萨你应该知道时刻了。”雁群应声主动堕地而死。比丘原本不信大乘,不相信雁是菩萨,所以用戏言来戏弄大乘,想不到那一群雁便是菩萨闪现而来感染他们的。小乘比丘羞愧不已,相互传告:“这是菩萨,何人敢吃?从今以后,应依大乘,不再食三种净肉。”而且建塔营葬雁体。   

可见,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,也可以说,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。戒杀仅是止恶,是消沉的善行,放生救生才是活跃的善行;假如只是止恶而不行善,不是大乘佛法的精力。因此在我国,从北齐萧梁以来,便发起断肉食、不杀生;且放生的习尚也从此逐渐打开,从朝廷以致民间,由僧众而至俗人,都以素食为尚。 


随机文章: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